新闻资讯

北京大学李毓龙教授和浙江大学杨巍教授应邀来院作学术报告

时间:2019-12-21 14:11:39 访问次数:

2019年12月22日下午,应药学院韩峰教授邀请,北京大学李毓龙教授和浙江大学杨巍教授在至诚楼Y328会议室分别进行了题为《发展新型遗传编码探针,窥视神经细胞通讯联系》和《Disrupting the phosphorylation of tyrosine 1070 site in GluN2B presents the antidepressant like behaviour by regulating the NMDAR trafficking》的学术报告。

李毓龙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,于2006年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,之后在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训练,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,北大-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、北京大学-IDG/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、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。

李毓龙实验室集中在神经元通讯的基本结构突触上,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:一是开发前沿的工具,即开发新型成像探针,用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析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;二是借助先进的工具探究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,特别是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对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。他们实验室率先开发出新型的可遗传编码的荧光探针,能够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高时空分辨率地检测多巴胺、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,分别发表在Cell、Nature Biotechnology和Neuron上。利用类似的策略,他们已经开发出检测其它神经递质/神经调质的荧光探针。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、2018年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等。

李毓龙博士曾获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、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、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、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、科学探索奖等奖项。曾受邀在美国神经生物协会年会、美国遗传协会果蝇年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并撰写多篇综述。

杨巍,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,教授、博导。主要研究配体门控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(TRPM2通道,NMDA受体,TRPV1通道和TRPP3通道)的结构功能关系,以及它们在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和病理功能,并针对这些靶点开发脑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。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包括《Cell Research》, 《Cell Reports》, 《Antioxidant Redox Signaling》, 《J. Biol. Chem.》, 《J. Gen. Physiol》,《Cell Death Disease》,《Molecular Neurobiology》, 《Frontier in Pharmacology》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。获授权发明专利一项。目前担任Frontier Molecular Neuroscience编委。近年主持国家科技部蛋白质重大研究计划,国家重大新药专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和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等十余项科研项目。曾获得2007年度中国神经学会青年学术论坛一等奖等学术荣誉,2009年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国际奖学金(SBFT-Royal Society Incoming Fellowship),2015年度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基金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。2016年入选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。目前担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,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,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,浙江省毒理学会副理事长,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兼职。